首页
历史建筑讲故事 | 多少年来,老教学楼和“农圣”雕像见证着教育的传承
新派讯 潍坊职业学院奎文校区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2001年7月,原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和潍坊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潍坊职业学院。2020年,潍坊职业学院奎文校区的1号教学楼和贾思勰雕像被评为市级历史建筑。一幢教学楼、一座雕像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们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更展示了潍职“明德尚学 强能善技”的校训。12月14日,记者对校内两处市级历史建筑进行了实地探访。
1号教学楼
1号教学楼曾是全市建筑面积最大的教学实验楼
步入潍坊职业学院奎文校区的大门,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寒风虽烈,却挡不住潍职学子的上课步伐。沿着校内小道前行,不远处,一座庄严的四层教学楼映入眼帘,这便是1号教学楼。
冬日的阳光衬托得教学楼更显年代感。教学楼建成于1975年,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潍坊建筑面积最大的教学实验楼,也是潍坊各学校教学科研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设计简洁又不失大气,平面规整,布局合理,透露出一种理性的美感。灰色的平屋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女儿墙的设置不仅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也为其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典雅。出挑的檐口以黄色瓷砖贴敷,这抹亮色在灰白的基调中显得格外耀眼,如同点睛之笔,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精致美观。
1号教学楼内部
白色瓷砖与灰色水刷石的搭配,既体现了时代感,又不失教育建筑的稳重。白色塑钢门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保证了楼体良好的采光与通风,也赋予建筑灵动与活力。漫步于教学楼前,仿佛能听到昔日学子琅琅读书声,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如今的1号教学楼,虽已不如往昔那般热闹喧嚣,但那份沉淀下来的岁月感,却让人心生敬畏。教学楼水刷石地面、楼梯扶手还保持着原有的颜色和材质,现在只有少数学生在此上课,他们的身影在空旷的楼内显得格外醒目。“以前这幢楼主要服务于国际商务学院的师生办公和学习,两年前,该学院搬至滨海校区,现在在这里上课的是文化创意学院的学生。”潍坊职业学院资产管理处土地与房产管理科科长李伟华告诉记者。
贾思勰雕像大气美观 “农圣”之光催人奋进
1号教学楼的不远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贾思勰雕像。雕像于1990年建成,采用白灰色天然石材精心雕刻而成,质地坚硬,色泽温润。站在雕像前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雕像的底座为暗红色,上面刻的“贾思勰像”几个大字由原农业部部长刘中一题写。雕塑整体大气美观,人物面部表情生动饱满,展现了贾思勰对农学的执着与热情。
贾思勰雕像
贾思勰是青州益都(今属潍坊寿光市)人,是北魏末年官员、农学家、思想家。贾思勰出生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后著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
学校立贾思勰雕像大有深意。“他的农学思想和成就对潍职的农业专业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激励作用。一方面,贾思勰注重实践、虚心求教的态度为潍职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提醒着学生们在学习农业知识时要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另一方面,《齐民要术》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的丰富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为潍职的农业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智慧借鉴,激励着潍职师生在现代农业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李伟华说。
时光荏苒,潍坊职业学院始终沐浴在“农圣”之光下,砥砺前行、奋楫争先。如今,潍坊职业学院设农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12个教学部门,依托学院成立的潍坊职业农民学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每年举办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潍坊“三个模式”创新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派融媒体记者:马宇琪/文图
编辑:韩佳
一审:韩佳 二审:冯媛媛 三审:贾春毅
https://iapp.wfcmw.cn/share/YS02MzUtMzY1MzA0NDM.html?cversion=2.0.0